中国电影飞跃萧条 活下来走出去

时间:2020-10-10 16:17:46       来源:千寻专栏 财经无忌

10月2日,南京溧水。

天生桥景区最中央的一片草坪上,超过三万人在这里集结、汇聚,他们欢呼着,跟随音乐的节奏律动成层叠的浪潮。

气氛在《火车驶向云外》前奏响起的那一刻达到了顶点,轰鸣的键盘声里,人群肩手相接组成了一列列跳跃前行的“火车”,铁制的拒马像泡沫般一触即溃,狂热的乐迷一度冲至台下,后排的观众摘下墨镜和外套,在副歌声里一次次将它们甩向天空。

就像是鼓手石璐在演出里说的那样,经历了几个月的宅家生活后,人们已经“憋坏了”,在这个全身心得到解放的十一假期,他们迫切渴望着更多释放的机会。

回到喧嚣声逐渐退却的城市,对于相当一部分恐惧于社交、堵车、候场的人来说,替代氛围灯下的狂欢给与他们精神疗愈的,则是以火锅和电影为代表的都市娱乐。

灯塔专业版的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10月1日,共计1834万的观众涌入放映厅中,在50%上座率的严格限定下,当日,全国总票房达到了惊人7.45亿,几乎达到往年国庆节票房的3倍。

穿越春节档的失落,五一档的沉寂,数百万影视从业者在这个十一长假重新找到了和观众相遇的契机。

社交媒体上,需要“释放”的不只是宅家的民众,一些电影人同样已经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姜子牙》单日票房3.62亿、《我和我的家乡》累计票房突破8亿……这些接踵而至的喜报,同一个月前《八佰》吹奏的第一声号角一道汇聚,刻下了中国电影产业穿越黑天鹅的全新里程碑。

而这,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在萧条中飞跃

过去的两个月里,各线城市累计复工的影院已经超过了1万家,占到全国院线总数的90%。

尽管对密闭空间聚集的恐惧感还没有完全消散,但渴望释放的情绪还是在斗争中占据了上风,破亿人次的观影数据中,超过200万疯狂的观众在没有任何新片上映的情况下,选择买票重温了《哈利波特》。

这或许是后疫情时代,院线所经历为数不多的喜讯,它意味着过往的“票补战争”和“银屏扩张”的确为青年消费群体创造了某一种娱乐需求。

而对于这一娱乐需求来说,线下依然是其难以分割的基石。

另一边,对于从制作方到发行方的整个影视产业来说,走出至暗时刻的低谷,命运的奖励随之在未来显现。

对于依次解冻的各个产业环节来说,疫情除了重创它们,同样也为这一高速奔跑的行业带来了宝贵的反思时间。

一如稻盛和夫在《萧条中飞跃》一书中所写的那样:

“竹子总是在生成竹节之后迅速拔高。”

萧条并不仅仅意味着危机和窘迫,同样也意味着更多的空闲、更多的调整空间和更深入的思考。

而能否把握住竹节之后的飞跃,则取决于这一行业上、中、下游对于各自战略侧重的思考。

为什么说线下永不消逝?

这之中,线下业态作为绝大多数行业的“战略洼地”,往往是变革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环。

纵观影视行业的运转逻辑,不难发现,相较于“好导演”、“好团队”,“好影院”在电影呈现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往往是被严重忽略的。

甚至更有甚者,将“好影院”直接等同于“好屏幕+好音响”,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此前院线在播放设备端的烧钱竞赛。

而这些积蓄着庞大资金压力的重型资产,最终都在疫情中化为了压在院线头顶的沉重包袱。

另一边,停业的常态下,巨额的地租和人力成本,也制约了这一环节在风险面前的规避路径。

“线下永不消亡”,这是零售行业经历痛苦抉择之后达成的一种共识。当下,这一共识正在被普遍应用于疫情之后各个行业的复兴浪潮里。

而对于影视行业来说,这一共识的存在同样正在帮助他们找到当下院线存在的意义。

院线永远无法被完全取代,但这绝不是因为它们有更大的IMAX屏幕和杜比音响,而是在于这一业态凭借物理空间所带来的庞大延展性和可能性。

“一家存在了十年的电影院,它身上存在的意义可能是超乎想象的,旧友的相聚、情人的别离、定格的青春、散场的衰老,无数的回忆交织在这一个地标符号之中,而对于这个符号来说,它永远不会面临一个意义承载的极限。”一位院线从业者曾经这样描述过线下影院存在的价值。

从这个维度来说,影院所售卖的产品从来都不是电影,而是观影体验及其所代表的回忆。

可以说,未来,哪家影院能够真正的脱颖而出,关键就在于将这一产品由被动的提供变为主动的贩卖,而不是单纯依靠对于影片制作方的版权绑定。

影片转网真的十恶不赦吗?

这一将影片发行同院线“解绑”的过程,无疑是长期且艰难的。

但并不是没有人在做这样的尝试。

早在年初,《囧妈》转网西瓜视频,就曾经被看作对于传统电影宣发模式的一种挑战。

遗憾的是,当前,制片方利益仍旧与院线高度统一,另一边,线上付费模式也并未成熟,用户群体的消费习惯也仍然欠缺培养。

但这并不妨碍线上对于影视行业传统宣发渠道所起到的重要补充。

一方面,线上可以承接线下的排片压力,确保大片之下,中小成本电影以及文艺片的存活,另一方面,影片转网也将有助于制作方和投资方加快资金周转的速度,并更进一步,在疫情尚未完全退却之际,为行业上游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除此以外,影片转网也将为更多身处五环外院线“真空”地带的人群,培育潜在的消费契机。

面对疫情带来的亏损,下游院线曾选择“捂片惜售”的方式,来冀希望于困境后的报复性消费。

然而现实很骨感,各个行业调研数据已经多次证明,报复性的消费大多只会持续很短的一段时间,未来,恢复性消费才是真正的市场主基调。

而在这一基调下,整个2020年上半年,行业内部积压的影片,至少要多花一年的时间才能基本消化完毕,具体到发行环节,这些压力最终又都将尽数传递给院线的排片。

这一点,单从此次国庆档的就已经可以一窥端倪。

早在国庆档正式开始之前,庞大的竞争压力就已经让不少影片萌生退意,最终,《夺冠》提前定档9月25日,抢先开跑,并脱离了国庆档的范畴,而《急先锋》则选择单独在9月30日开画,最终留下《我和我的家乡》、《姜子牙》和《一点就到家》三部影片彼此厮杀。

相形之下,国外影视行业的转网流程无疑值得借鉴,早在今年5月,由汤姆·汉克斯编剧并主演的战争题材电影《灰猎犬号》就直接上线流媒体平台Apple TV+,并引起了巨大反响。

根据好莱坞媒体Deadline 的报道,虽然没有公布具体的观看人数,但在《灰猎犬号》正式上线一周内,它仍然创下了Apple TV+有史以来最好的播放成绩,观看人数不亚于以往年份暑期档票房大片的水准。除此之外,《灰猎犬号》还为Apple TV+带来了一系列“附加价值”,据数据显示,影片上线后为一度Apple TV+带来了约 30% 的新注册用户。

尽管汤姆·汉克斯在第一时间表示遗憾称:“流媒体的画质和音效同电影院无法相比。”但面对直观的账面收益,还是让包括他在内的各方高呼“真香”。

当然,短期内,指望高投入的大片放弃同院线的承约只身转网仍然不太现实。但这并不妨碍小成本电影的出走和专为线上导映电影的出现。

倘若未来,流媒体真的得以成为继线下之外的又一个重要发行渠道,从长远来看,这无疑是比国庆档卖出多少票房更有裨益的事情。

领航全球影视复工,国产IP能否走出去?

曾几何时,疫情的灰天鹅还在不断刷新着影视行业的“至暗时刻”。

伴随着抗疫成效的逐步显现,各国偃旗息影的背景下,中国影院反而成为了全球影视行业复工的领航者。

一时间,关注、挑战、机遇等诸多元素随即汇聚于此。

这一点,从迪士尼影片《花木兰》的上映之中就可一窥端倪。

作为今年好莱坞成本最高的电影之一,这部电影的命途不可不谓之多舛,几番撤档之后,最终还是选择在流媒体平台Disney+付费点映,此番国内市场定档不难看出,片方对中国市场寄予的厚望。

作为全球为数不多稳定控制了疫情的区域,中国、东南亚和韩国市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直接主导着全球电影票房的排名。

迪士尼的《花木兰》、诺兰的《信条》均是如此。在AMC院线联盟关闭旗下的1000多家影院之后,原先身为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的中国,就已经理所当然的接下了冠军的头衔。

可以预见到的是,短期内,好莱坞电影“欧美流媒体点播,东亚院线上映”的发行模式仍是保证各方利益之下的最优解。

而在此基础上,疫情不仅重创了欧美的院线端,对于影视上游的制作端同样产生了一系列无法弥补的影响。

截止目前,好莱坞此前寄予厚望的“秋冬复兴”已经基本宣告流产,整个11月12月,目前仍然没有宣布撤档的,只剩下11月20日的皮克斯《心灵奇旅》和11月25日的环球《疯狂原始人2》。

这也意味着,2020年余下的近3个月里,东亚地区院线将余下一定的档期真空需要填补。

而这,或许将是中国电影IP自《流浪地球》之后又一个“出海”的关键节点。

在那之前,源自《2018-2019年度文化IP评价报告》的数据就曾指出,在TOP20中国IP中,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IP占比仍然高达75%。民族文化并未处于被厌弃的窘境,反而恰恰是海外用户较为青睐的文化产品类型。

而未来,可以预见到的是,在迎合用户口味和发挥自身文化魅力之间寻求平衡,仍然会是中国文化产品生产和海外传播的重要命题。

倘若真的能够把握这一关键命题,中国电影无疑还将为全球电影市场的萧条再度注入一针强心剂。

曾几何时,全球化的东风为印度宝莱坞带来了比肩西方电影制作水准的发展机遇,时光荏苒,疫情的黑天鹅之下,逆全球化的浪潮却反而可能打开了中国电影通向世界的窄门。

历史生生不息的循环总是令人难以捉摸,然而或许正因如此,这个2020才倍加值得人们的纪念。

(千寻专栏 财经无忌)

关键词: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