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引热议 “书院制”教育下新闻传播学科的特质何在?

时间:2020-05-19 17:12:31       来源:人民网 传媒频道

“学校反复研究、慎重决策,决定大幅度扩大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规模,今后学院的人才培养主要在研究生层次进行。”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5月14日在新闻与传播学院全体教职工会议会议上的一番话,引发社会关注,并带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2020年起将取消本科招生”的传闻。后经多家媒体报道证实,从今年起,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将停止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本科学生,并澄清了“取消本科招生”的误读,而是以日新书院形式培养,未来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课程将融合入日新书院。

改革一石激起千层浪。5月16日,人民网传媒频道曾采访十余位学界专家,刊发报道《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教育改革 听听学界专家怎么说》。目前,学界和业界关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教育改革的热议还在持续,这些讨论中,既有对进行改革的现实发问,更有关于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以及新闻人才培养的思索。今天传媒频道推出第二篇报道,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黄合水,四川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新闻传播学院原院长严功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教授孙 旭培,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原院长孙瑞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静,南京解放军政治学院原新闻系系主任蔡惠福等学界专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质疑:原有人才培养体系不能满足现实需求?

“书院制”教育下新闻传播学科的特质何在?

对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教育的改革,常务副院长陈昌凤透露,“学院按照学校的部署,正在顺应调整,计划顺势而为。”

清华大学的改革,对于国内其他高校的新闻院系,将会带来何种影响?张明新觉得,“这次改革可能会在观念上对于其他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的冲击与启发,但是目前在行动方面,暂时应该不会有较大影响。”他认为,清华大学的改革有自身的合理性和行动逻辑,教育界和业界对其改革成效也充满了期待,但这种改革措施,未必适合其他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

任何的改革,总会伴随着肯定、期待,但也会引发疑问甚至质疑,清华大学此番改革也不例外。

黄合水指出,新闻传播教育的具体功能应该是培养适用于实践的专业人才。他对清华新传学院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是不是意味着原有的新闻传播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人才需求呢?如果的确是这样,那么问题在哪里呢?”他还认为,高等教育最为重要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对人的塑造,“此次清华教改有助于这一功能的实现吗?若有,是体现在书院吗?那么学院不能胜任的原因又在哪里呢?”

黄合水曾经提出过“教育度闲论”的观点,即教育有一个重要功能是帮助青少年度过闲暇时光,并在“度闲”中掌握生存本领。书院制是否能使学生“度闲”更充实?当下新闻传播教育所传授的基本知识、技能又需要用多少年的时间来传授比较合适?黄合水认为,当下新传的人才培养体系值得检讨,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传授的知识技能是否重复?若传授相关技能不需太长时间,那么是设置在研究生阶段合适,还是放在本专科阶段更合适?

作为教师,黄合水还提到了未来或会发生的骨牌效应:“居安思危也好,存亡齿寒也罢,取消本科会不会导致新闻传播的教师转行乃至失业?新传学界应当如何应对这一现象可能带来的新变化?”

日新书院是清华大学新设立的五个书院之一,作为文科与通用基础组专业的培养单位,以期打破本科阶段的专业壁垒,从更广泛的学科平台上培养高素质复合人才。

“新闻教学决不能就新闻学新闻,而要跳出新闻学新闻。”蔡惠福呼吁,好记者好编辑一定要有丰厚的文史哲经法知识,还要有思想。蔡惠福还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强调一定要多实践,“会‘写’的人一般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自个儿‘练’出来的,‘悟’出来的。新闻系的学生,将来要靠‘写’立身,必须去练,要天天读、天天想、天天写。”

从“学院制”到“书院制”,“书院制的教育,文史哲有了,新闻传播学科的特质全无”,严功军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在他看来,新闻传播学科的气质是开放包容,具有问题意识、社会敏锐度,且责任使命意识强,相关人才具备很强的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执行力。当前媒介化社会使得新闻传播学科既可能是交往革命的问题,也可能是根本的社会治理问题,这都说明兼具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本学科的重要性。“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总体就是正确的。如果片面追求理想化的改革,等于自断经脉。以史为鉴,以今之势,回归文史哲很重要,学科特质的保护更重要。二者如何结合,改革永远在路上!”

思索: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方向不可迷失

亟需培养适应融媒体发展的优秀人才

“在改革年代应该抛弃整齐划一的思维方式,更不应强求一致。”孙 旭培表示,“我设想,清华要办研究院式的学院,择天下英才(优秀的本科生)而教之,并没有要求别人都仿效它,都像它那样不招本科生,有何不可呢?”孙 旭培指出,中国需要多种模式,需要各种方式的创新,每个学院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来创新,所以清华的做法、试验应该准许,而不应受到责难。

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教育改革一事出发,不少学界人士也纷纷谈到了自己对于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思索与建议。

孙瑞祥认为,新闻传播教育既要适应新闻传播产业发展的当下需求,也要引领新闻传播产业发展的未来走向。在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既要思变求新,又要强基固本,要在变革中有定力,在守正中有创新。“在我看来,人文情怀、科学素养、法制意识、专业精神,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四大价值取向。专业理论、社会实践、博雅教育、媒介技术和传播伦理,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五大教学支柱。说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教育改革,无论是‘书院’制还是‘学院’制,都是对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的一种考量。”孙瑞祥肯定了清华大学率先探索、勇于实践的举措,但也特别提醒,无论如何,在市场和技术的双重裹挟下,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方向不可迷失。

谈及新闻专业如何教学、科研、育人,方延明说:“新闻教育既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经院教育,更多应该是一种职业教育。”,他还形象地打了一个比方,新闻人和律师、医生差不多。律师离开案件、诉讼,无用武之地;医生离开临床,也无用武之地;记者离开媒体,就是无本之木,水上浮萍。方延明认为,新闻教育教学的初衷和价值诉求,是为培养爱党爱国爱人民、为人民鼓与呼的新闻工作者,为造就一大批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名节目主持人,提供专业支持。新闻学科在当下最迫切的改革任务,应该是如何在互联网的社会大环境下,培养出一大批适应融媒体发展的优秀人才,而这恰恰是本科的任务。

现代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我坚持认为,大学应该以人的培养而不是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人是条件,不是工具。”许静直言,现代大学能做的事情很多,不仅要传承文化,而且要引领知识创新,还要为国家发展战略献计献策。“不同的学校当然会有不同的战略定位和教学资源的调配,本科、专业硕士、博士生以及智库等,我也不认为有什么不好。但具体到新闻传播教育的培养方向,我却觉得值得进一步讨论。教育不是开公司,不能一昧地讲竞争,讲机会成本,讲投资回报率。教育应该赋能,为改变社会的不平等而努力。我们提供的各种条件,不是为了让学生们迅速占据食物链的上端,而是让他们的人格和心智更健全,有学识、有见识、有胆识、更有公益心,从而能更好地服务他人与社会,让生活更美好。”

(来源:人民网 传媒频道)

关键词: 新闻传播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