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 >

牧民的战争:“瞪一眼”能吓跑捕食者吗?

时间:2022-04-07 22:43:53       来源:虎嗅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神经现实 (ID:neureality),作者:Neil R. Jordan等,翻译:Santo Stefano,校对、编辑:山鸡,原文标题:《为牲畜的美臀画上炯炯双眸,给捕食者一记强有力的震慑》,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肉食动物猎杀家禽,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肉食动物的报复性捕杀,如此的恶性循环是全球动物保护所面临的一大挑战。这种人兽之争是造成大型肉食动物数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且人与自然共存的代价又通常极不公平地由全球南部乡村地区承担[1]

虽然如今动物保护策略往往倾向于将牲畜与野生肉食动物实行物理隔离,使用例如普通围栏和其他致死的手段控制。但是这样的方法并不总是可行,达到的效果也不尽令人满意[2]。因此,当务之急是找到一个可以同时保护牲畜和大型肉食动物的、有效且非致命的代替方案[3]

在一个新的研究里[4],实验人员研究了如何通过在牲畜的美臀上画上炯炯双眸以保护他们不被肉食动物猎食。许多大型猫科动物,包括狮子,猎豹和老虎,都是伏击捕食者。这意味着他们依靠潜行来跟踪猎物,进而达到奇袭的效果。有些时候,伏击捕食者如果被猎物发现,它们就会放弃这次狩猎[5]。实验者测试了是否可以通过利用伏击捕食者被目击后的脱离反应,来减少在博茨瓦纳的奥卡万戈三角洲地区,因狮子、猎豹猎杀导致的牲畜损耗。

坐落于博茨瓦纳西北部三角洲[6]的永久沼泽和季节性泛滥平原,滋养了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这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地之一,其中部分的三角洲地区甚至被划分为保护区域。不过,即使牲畜处于保护区以外,警戒围栏的设置主要是为了防止牲畜牛群和野生非洲水牛群之间的疾病传播。

而大型动物,例如大型肉食动物,大象和其他野生动可以畅行无阻地穿越警戒围栏[7]。因此,常有很多牲畜遭到大型肉食动物猎杀,进而造成损失[8]。作为回应,人们对大型食肉动物进行射杀,毒害等致命性手段施以报复。

在牲畜的美臀上画上炯炯双眸以保护他们不被肉食动物猎食。Bobby-Jo Photography

虽然此实验的初衷关注的是广义上的伏击猎杀者,但是很快实验者发现狮子是造成牲口损失的主力军。例如,在这个实验中狮子共杀害了18头牧牛,而猎豹和斑鬣狗仅分别杀害了1头和3头。最终,实验发现“屁股上长了眼睛的牛”能更有效的规避狮子的扑杀。这说明了这个简单、低成本的方法可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家畜与大型肉食动物更好地共存。

“博人眼球”方案

牧农与野生动物之间的利益之争在保护区的边缘尤为严重。为此许多临近社区都承担着与野生动物共存而产生的巨大损失[9]。对于地处博茨瓦纳奥卡万戈三角洲边缘的小型非商业性养殖场来说,也不例外。

在博茨瓦纳,牲畜与狮子、豹、斑鬣狗、猎豹以及非洲野犬共存于此,常常会“擦肩而过”。人们为了保护牛以及牛群(译者注:通常有6~100头牛),夜间会将它们关在防护猎食者的围栏里。而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里,牛群进食之时是无人看管的。因此,牲畜惨遭捕食者猎杀也多发于白天。

研究人员通过与博茨瓦纳食肉动物保护协会[10]以及本地牧民的合作,在14个近来备受狮患困扰的牛群中画上了人工图案。四年来,共计2061头牛参与了这个研究。在将牛群从夜间安全栏里放出来前,其中三分之一的牛臀部被画上人为的眼型图案,另外三分之一的牛群臀部上被标记了简单的十字,剩下三分之一的牛没有任何特殊记号。最终,实验者共执行了49次标记行为,每次持续24天,共1176次。

向当地农民展示“人工眼”技术。Bobby-Jo Photography

这些牛都被套上了相同的项圈,在同一区域觅食,移动模式也很相似。理论上群组之间面临风险的程度相似。而结果表明,被画上眼睛的个体,对比被画上十字的和未被涂抹识别的个体,存活几率显著更高。事实上,在四年的实验时间里,683头被画上眼睛的牛全部存活,而未标记的835头牛中15头被伏击捕食者杀害,在542头画十字的牛中,4只遇害。这个结果支持了我们最初的假设:一旦捕食者被他们的猎物发现,捕食者可能会放弃此次狩猎。

不过也有一些意外发现。在同一牛群里,那些被画上十字的牛比起没有任何标记的牛,存活率显著地更高。这个结果意料之外地表明了,有十字标记总比没有标记好。

从理论角度来说,这些结果都很有趣。虽然,眼型形状的斑纹伪装在很多动物种群中都十分常见[11],尤其是蝴蝶,鱼类,两栖动物和鸟类等。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现哺乳动物天生有这种眼型伪装来威慑捕食者的案例。事实上据我们所知,此次研究首次发现使用眼型图案可以震慑大型哺乳动物捕食者。

然而,此前关于人类对眼睛图样的反应研究大体上支持了“发现假说”[12]。这或许表明,人类也存在着一种对眼睛的,或者说“被发现”的固有反应,可以用来在实际情况下引导、规范人类的行为,例如防止人与野生动物的冲突,或者降低人类之间的犯罪行为。

实验的不足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验中同时存在标记过的和未做任何团标记的牧牛。一定程度上,未标记图案的牛充当了这个牛群的“祭品”。因此,很难说如果没有这些“祭品”,“画眼法”还是否有效。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究这点。但目前,对牛群内最有价值的个体进行人工标记保护可能还是目前最务实的选择。

其次,我们也得考虑到猎食者的适应能力,即猎食者可能会逐渐习惯这些“人工眼”并最终无视威慑。这也是几乎所有非致命共存手段的根本的问题[13]。“人工眼”技术会不会在长期一直有效,我们还不得而知。既要保护牲畜又要兼顾肉食动物的生命,这是一个尤为重要而无比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面思考,即需要实用的保护手段,同时又需要社会干预措施。

“牛眼法”已经成为预防牲畜和猎食动物冲突方法之一,但没有什么方法是一旦出现就包治百病的万金油。如果要确保牲畜与大型肉食动物良好的和谐共存,我们需要做的、可做的还有很多。但作为仍在发展中的非致命防御方法之一,我们希望这个简单,廉价的方法可以着实降低共存对一些农民及牧民带来的经济压力。

参考文献从略,可参见原文:https://phys.org/news/2020-08-lions-cattle-eyes-backsides.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神经现实 (ID:neureality),作者:Neil R. Jordan、Camerin Radford、Tracey Rogers、The Conversation,翻译:Santo Stefano,校对、编辑:山鸡

关键词: 人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