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 >

小浪底的20年,后浪推前浪

时间:2021-12-31 21:26:03       来源:虎嗅网

2021年12月31日,小浪底竣工20周年。黄河治理是中国人五千年来面临的共同议题,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黄河简史》一书中,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教授杨明从河流治理的角度重述了黄河的历史故事。我们采访了杨明教授,想听他讲讲黄河从脱缰到服帖的历史,了解目前黄河水系综合治理,特别是小浪底工程的价值与意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故乡与世界(ID:homeandworld),作者:Superhat,原文标题:《小浪底的20年,后浪推前浪》,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同时兼顾防洪、治沙、灌溉、发电等,解除了黄河下游的凌汛威胁,是中国治黄史上的里程碑。这位黄河灾难史的终结者在役时间已超过拦沙库容设计年限,仍然保持着活力。

奔腾了数千年的黄河曾带来无数次的灾难,从喜怒无常到万里安澜,小浪底成为了这场历史转折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正在讲述黄河的“新故事”。故事的讲述者不只有小浪底,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教授杨明的工作和生活都与黄河密切相关,出于对“母亲河”的感情,他撰写了《黄河简史》一书,从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出发讲述黄河故事,让人们对黄河的过去及现在有更多的认知。

小浪底工程。@樱桃桃子h

1. “终结者”,小浪底的使命

一位名叫“万山湖小游”的钓鱼爱好者,前段时间发布了一条短视频。在小浪底水库,“万山湖小游”向网络观众展示了一天的渔获,一次性捞出了1条鲳鱼,1条黄河鲤鱼,6条鲢鱼,个个都在3斤以上,此外还有鲫鱼若干条。

渔获,也许是今天的黄河下游居民与小浪底水库之间最直接的关联。除了钓鱼爱好者在视频中展示的冬季产出之外,小浪底每年汛期调水排沙经常吸引上百人走到黄河边上捞鱼。往往一捞就是百斤,其中还有几十斤重的鲤鱼、鲶鱼,这样的一条正宗的“水库鱼”拿到市场上可卖出180元的高价。

小浪底下游渔获。

钓鱼、捞鱼,也成为了许多游客与小浪底水库周边景区难得的互动时刻。从前以喜怒无常著称的黄河,如今实现了万里安澜,人们可以在黄河边、沙洲上,安心垂钓、乐享渔获,这样一种可谓奇特的户外体验之所以能够形成,与小浪底水利工程治理黄河的努力密不可分。

小浪底每年制造的人工洪峰可将汇流至水库的大小鱼类卷入下游,泥沙和湍流中,鱼被拍打至两岸河滩附近,从而形成每年的渔获奇观,这在过去二十多年之间并非少见。

随“人工洪水”冲入下游的大鲤鱼。

几十米高的“人工洪水”,几百斤重的渔获,是留在游客心中的震撼场面,但对于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教授杨明而言,任何奇观都比不上黄河河床每一厘米的降低。

在过去20年当中,小浪底已完成24次“人工洪水”,杨明的工作,就是在汛期到来之前,结合数据模拟“人工洪水”对河床的冲击效果。在他看来,小浪底的首要任务是保障黄河下游城市乡村的安全,“人工洪水”要实现的是阻止黄河河床继续升高。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网站显示,1991年9月,小浪底工程开始了前期工程建设,主体工程在1994年9月开工,于2001年12月31日全面完工。从动工到今天,整整30年,为黄河河床减淤,就是小浪底存在的意义之一。

移民庆祝大会。

在此之前,黄河的雄壮伟奇与它的灾祸始终纠缠,一条“母亲河”同样是历史上的“灾河”。几千年之中,无数次洪灾、决堤与人祸,让“多灾多难”成为许多人对黄河的固有印象。

黄河洪水灾害多发于下游地区,为修建小浪底工程,实现对下游洪水的控制,筑坝选址的调研从五十年代便启动,最终将小浪底坝址选定为距离华北平原起点上游大约115公里的位置。

最终,小浪底诞生在中下游相接的咽喉地带,上承自黄土高原而来、奔流约1200公里黄河水,下接地处华北平原、长约800公里的下游河道。这里是黄河即将进入华北平原的节点,是也三门峡以下黄河干流唯一能够取得大库容的坝址。

建成后20年之中,小浪底几乎控制了黄河流域的大部分降雨区,优势十分明显。它用126.5亿立方米的巨大库容控制了69.4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占到黄河流域总面积的92.3%,阶段性地终结了黄河下游的灾难史,带来了防洪、减淤、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生态等巨大的综合效益。

2. “人工洪水”,黄河上的接力赛

每年4月份左右,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教授杨明都会进入小浪底库区调研,为的是将当年的“人工洪水”模拟得更准确。

杨明和科学研究院同事们每年跟着黄河走,收集当年最真实的水文、气象数据,搭建“人工洪水”的模型,确定需要多少水量才能达到排沙的效果,将给下游地区带来怎样的影响。

小浪底排沙。

“有些年份黄河水量比较丰沛,可能就要排两次。”为了算准水量、完成排沙目标,杨明和他的同事既要研究以往的气象报告,预估下一年的水文条件,又要实地走访,扎在大坝上,考察黄河水系各水利工程的现状。

汛期到来之前,他将实际测算模拟“人工洪水”,在电脑上进行泄洪“彩排”。

小浪底泄洪场景,黄河“一碗水半碗沙”的状态已经改变。

上图©小红书:香菜多好吃

今年,杨明出版了《黄河简史》,以期在小浪底完工20周年之际,为读者重述黄河的过去的。书中多名历史人物与黄河的故事,点出了历代至今治理黄河的根本所在,即泥沙。

对于世界上大多数河流来说,泥沙含量超过5%已属“超标”,而黄河泥沙含量可达46%,称得上是黄河的“高血压”。泥沙,就是“黄河病”的罪魁祸首。

研究人员希望通过水库的调度冲刷河床,起到减淤的作用。于是,从2002年开始,小浪底开始尝试实施“人工洪水”,即拦蓄从中游而下的非汛期洪水,模拟出天然状况下的夏季洪水,向下游河道进行泄洪。

为达到排沙目标,除了考察、测算之外,水利部门还需要与小浪底以上各个骨干级水库进行协调,完成水量调度。

黄河水沙调控工程体系示意。

小浪底以上黄河上中游干道,地势险峻,河流湍急,携大量泥沙流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四地八个阶梯河段。龙羊峡、刘家峡、万家寨水库、龙口水库、天桥水库以及克服“天险”而修筑的三门峡水库坐落其间,各个担负着调水排沙的接力任务。

梯级高差,为水库蓄水发电制造了有利条件,却也成了水沙调控的制约因素。杨明介绍说,黄河水利委员会基于已经建成的龙羊峡、刘家峡、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等干流骨干水利枢纽为主体,形成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对来水来沙过程进行科学调节。经过近年来的多次实践,逐步形成了“一高一低”的水库调度思路。

黄河水资源十分有限,还要考虑到沿程各个水利枢纽供水、灌溉、发电、生态等需求。龙羊峡水库高水位运行,兼顾水资源利用,一旦出现干旱,龙羊峡可以实现向中下游远距离输水。小浪底水库利用蓄积的水体排沙入海,保持低水位运用,既增加了防洪库容,又减小了黄河下游漫滩的概率。

人工洪水的调度对黄河全年水资源的精细调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水利工作需要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各方面寻找最佳的组合方案,每年的情况都不相同,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大工程。

小浪底每年能不能制造出理想的“人工洪水”,直接取决于小浪底上游各骨干水库的接力质量。“对于我们来讲,排沙对民生的影响是最大的,河床升高,直接威胁到下游的安全,所以这个在所有任务里面是很重要的,至少在汛期之前,要保证泄洪冲刷一次。”

小浪底泄洪排沙的场景。©小红书:秦越

杨明介绍说,“人工洪水”每年一至两次的冲刷,水库和下游河道的泥沙被强力冲进了大海,河床高程得以降低,成效显著。“黄河下游河道主河槽高程平均降低2.6米,最小过流能力由1800立方米每秒提升到5000立方米每秒。”这段数据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黄河水变大了”。

被冲向大海的泥沙超过12亿立方米,黄河口三角湿地核心区面积增加2233公顷,入海口水面面积增加1200公顷,相当于增加了几千个标准足球场。

如果没有这一场黄河上的接力赛,这些能铺满足球场的泥沙将出现在黄河河床上,对下游地区构成致命的安全威胁。

3. 泥沙带不走的大河情结

杨明的日常工作是钻研黄河水利工程,与现代科技发生着更多的密切接触,但翻阅历史,常常给他带来深层次的情感触动。

“我家乡所在的县城,名字就是一条河流的名字,叫做沂水。在历史上,沂水曾经是黄河的一条二级支流,小时候我还不了解这一点。参加工作之后,我开始研究黄河,对黄河的历史了解越多,对家乡河流的那种情感也越强烈。”

黄河在历史上发生过1593次决溢事件,在巨大的华北平原上频繁摆动,形成了不计其数的入海通道。如若处理不好黄河疏浚、流量和泥沙的问题,黄河泛洪决口乃至在下游地区摆动冲毁城市、乡村的惨剧还将发生。

因泛洪决口等问题,历史上黄河的入海通道曾多次改变。

历史上第一个以沉船堵住黄河决口的人,出现在元朝,是一名名叫贾鲁的汉官。他曾巧妙利用了大船与沙石,成功地在汛期封堵决口,还将改道的黄河水引回了故道。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夏天,大暴雨持续了二十多天,黄河暴涨,山东曹县白茅堤、金堤相继决堤,平地水深达到六七米,黄河下游地区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成为千里泽国,沿河州郡百姓流离失所。

贾鲁临危受命,力排众议坚持了黄河故道的疏浚工作,并进行了一次汛期堵口的冒险行动。杨明在《黄河简史》一书中,评价贾鲁此举是整个工程中“最关键、最精彩的部分”。

“元四学士”之一欧阳玄还曾在堵口现场访问了贾鲁本人,并且,他不惜笔墨地将贾鲁口述的施工过程写成了《至正河防记》,这则“专访”在朝野广为传扬。

“西方一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记者产生于16世纪的欧洲,实际上早在两百多年前的14世纪,欧阳玄就已经开始通过采访当事人来记录新闻事件了。”杨明在《黄河简史》中这样写道。

汛期堵口合龙放在今天也并非易事,贾鲁首创采用石船堤障水法,阻止了决口继续扩张。他挑选了27艘大船,组成3个直行船队,大船之间用铁锚固定,船中装满沙砾、石子,众人划桨将船泊至决口位置,凿穿船底让船队下沉,厚重的船体便将决口死死堵住。

唯一支持贾鲁的官员,是元朝的宰相脱脱,二人仅用18天时间,就集结了十五万民工修筑水利工程,为防民工与盗匪勾结作乱,还调来两万士兵维护现场秩序。

在雨季来临前,河道疏浚已完成,贾鲁继而抽出人手,在汛期完成堵口合龙,将改道的黄河水重新引回故道;汛期之后,漕运得以恢复,贾鲁又在黄河沿岸主持堤坝补筑。善于书画的他,还画了一幅《河平图》呈于朝中。

郑州城中的贾鲁河,正是得名于这位治水有方、力挽狂澜的贤臣。

郑州城中的贾鲁河,得名于贾鲁。©小红书:皮先生

在写作《黄河简史》时,杨明援引了清初学者胡渭的观点,以后者提出的“黄河五次大改道”学说来提炼黄河历史人物故事,将大改道事件的直接关系人,以及对黄河治理起过巨大作用的人物呈现给读者。

除了将黄河引回故道的贾鲁之外,书中还出现了上古时期黄河初始河道的缔造者大禹,东汉初年治水有方、令黄河“千年无恙”的芝麻官王景,南宋末年导致黄河南北分流的肇事者、大将军杜充,明中期修筑太行堤、实现黄河三百年稳定南流的河道总督刘大夏等人。

在非议与灾难带来的极大压力面前,人生才真正严肃了起来。“夫国之大事,百人争之而不足,数人坏之有余。”是随波逐流,还是力挽狂澜?天下恐怕没有哪个问题,比高悬头顶的洪流更能让人清晰地看到命运的十字路口。

杨明希望《黄河简史》能在自己的工作之外,为更多人描绘出心目中的黄河。

“朝堂昏聩,刘大夏夜不能寐,盘根错节的官场纷争,让他几度蒙冤,被罢黜,甚至发配充军,几乎病死在去甘肃戍边的路上,但他没有一丝一毫的妥协。”作为水利工作者,杨明为刘大夏发出了感叹。

也许,在黄河之滨,一个人能更容易看清自己在怎样面对人生的抉择。

若随波逐流,便是生灵涂炭,这些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英雄所选择的使命,让大江大河成为了中国人的精神图腾。不变的大河情结,凝固在黄河水系一座座水利工程之中。修堤筑坝、减淤排沙,几千年不变的水利理想,也由年轻的小浪底所实现。

当黄河上游发生42300立方米每秒洪水的时候,通过小浪底水库的拦蓄,可以控制到不超过22000立方米每秒,这也是黄河下游大堤所能承受的最大洪水。通过综合调度,小浪底可以使得黄河下游的防洪标准从不到百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水平。

“原本设计使用年限是20年,也就是说到今年小浪底水库的拦沙库容全部淤满,但是我们发现水库的泥沙淤积量还不到一半,这为小浪底水库的后续运用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4. 开启“后浪”时代

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从并不温柔的2021开始了。

五个月前,台风“烟花”在河南中部和西北部制造了极端强降雨,郑州、焦作、新乡、洛阳、周口、许昌、平顶山等地受暴雨袭击发生内涝,雨灾演变为洪灾,威胁着超过124万居民的生命安全。

几乎同一时间,强降雨引发内蒙古呼伦贝尔洪灾,欧洲也是洪水肆虐,风景如画的城镇在灾难中面目全非;到了十月,暴雨又引起汾河暴涨泛洪……今年全球范围内极端气候现象的多发,彷佛为科学家一直以来的预测做了一个注脚。

2014年,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2016年到2035年全球地表温度将上升0.3~4.8度,到21世纪末,全球海平面将上升0.26~0.28m。

我们似乎又在面临另外一个全球变暖的时刻,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对气温升高所导致的极端气候现象忧心忡忡,担心大洪水的历史是否又会重演。

在“7.20郑州特大暴雨”气象灾害之中,郑州一天内降雨量达到624.1毫米,超过郑州往年降水量均值。在快速城镇化进程的大背景下,暴雨迅速制造了城市内涝,同时,郑州市内的贾鲁河暴涨使灾难升级。

这条贾鲁河虽以“元代大禹”贾鲁为名,但因历史上曾有洪灾,它又被称作“小黄河”。

灾难,似乎成了黄河的历史留下的唯一联想,极端天气将带来的威胁,也使人不得不将对洪灾的担忧首先投向了黄河,投向中国四渎五湖各个流域。在21世纪的下一个十年当中,大江大河的新故事,是否也只能在气象的影响下,被新一轮灾难所笼罩?

现在的小浪底也是国家级4A景区,每年6、7月前往还能看见泄洪。©小红书:斯佳丽爱自由

杨明教授认为,在南旱北涝转变趋势下,黄河流域这种雨量变率剧烈的特性,使得暴雨引发黄河干流发生较大洪水的可能性明显增大。

“如果今年的暴雨降雨区间偏移数十公里到达黄河中游地区,就可能会在黄河下游发生超过2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今年发生在郑州等地的强降雨,仍然让杨明等扎在大坝上守望黄河的科研者揪心。

尽管黄河下游大堤的设防标准是22000立方米每秒,但自从1982年发生153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以来,近40来都没有发生过超过10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长期未遭受洪水考验的黄河大堤其安全性问题,也值得高度重视。”

与其同时,梯级分布于黄河水系上的水利工程,也正在丰富黄河的形象。

杨明在《黄河简史》中重述的黄河曾是漕运、商贸的要道,但这一段过往也早就逐渐被滚滚泥沙所吞噬。

黄河水利委员会首位主任王化云先生说过的一句话,让杨明记忆犹新,“像泰山的石级一样,从青海巴彦喀拉山脚下逐级下降到渤海之滨,航运事业可以有很大的发展,将成为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也许,有了如小浪底等大大小小的拦河枢纽水库镶嵌在干流上,黄河已变成梯级化的河流,航运能够重新回到人们的想象中。

此外,由小浪底冲刷至黄河口的泥沙之中,新的故事已然萌芽。在近海水域,研究者发现了已消失30多年的黄河鱽鱼活体,鸟类也从2005年的296种增加到2020年的370种,数量达600多万只。

其中丹顶鹤连续3年在三角洲地区野外繁殖成功,刷新了中国丹顶鹤繁殖成功的最南边界。

生命的故事似乎是个圆环,在华夏文明最初的诞生之地,灾难终结处,新生在继续。《黄河简史》重述黄河的昨天,小浪底还在刷新着黄河的今天与明天,“母亲河”的下一个故事可能依旧与灾难为伴,但也始终不会缺少人的智慧和探索所保护着的生机。

图片除受访者提供外已标注来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故乡与世界(ID:homeandworld),作者:Superhat,编辑:调反唱唱,编辑助理:轩辕

关键词: 水利 黄河 小浪底 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