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 WWDC(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苹果推出了 Apple Pay Later(先买后付)。这是继 Apple Card、Apple Cash 之后,第三个由苹果运营的金融服务。
由于看上去和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国内用户熟知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极为相似," 先买后付 " 也被调侃为 " 果呗 "。
近年来国内不少互联网公司都推出了类似服务,如今连财大气粗的苹果也加入战局,不禁让人感叹,难道 " 科技的尽头真是放贷?"。
" 果呗 " 早有预谋
Apple Pay Later 顾名思义是一个 " 先购物,再付款 " 的功能,它允许用户以贷款的形式先购买某件商品,并在最长 6 周的时间内分四期还款,而无需支付利息。
在美国,早已有 PayPal Credit、Klarna、Affirm、AfterPay 等提供类似服务的公司了,其中不乏独角兽企业与上市公司。
苹果显然也明白这一点,早在 2021 年 7 月,长期关注报道苹果的科技记者 Mark Gurman 就表示,苹果正与高盛合作推出基于 Apple Pay 的 " 先买后付 " 服务。
而苹果直到今年的 WWDC 世界开发者大会才发布该功能,推迟一年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手机市场的推动。
手机市场快速萎缩,苹果需要新利润
手机市场的惨状在今年第一季度已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苹果外,几乎所有安卓厂商出货量都出现了较大下滑。尽管苹果依靠市场对 iPhone13 系列旺盛的需求,在第一季度取得 8% 的出货量增长,但相比去年同期 41% 的增长已相去甚远。
对苹果而言,想要维持高利润,就必须开拓新增长点。从国内互联网公司蜂拥而至也能看出," 果呗 " 一旦形成规模,可以为苹果贡献的利润显然不会少。
但是,自彭博社相关传闻发表以来已经过去一整年," 先买后付 " 的市场环境已经产生了变化。
" 果呗 " 的优势
事实上,随着各国新冠大流行的结束," 先买后付 " 所依托的增长趋势已经大幅放缓。
同时,由于 " 先买后付 " 这类信用贷的快速扩张,已经引来了欧美各国监管机构的注意,未来该行业面临的市场监管将更加严格。
今年 5 月,美国 " 先买后付 " 巨头之一的 Klarna 宣布裁员 10%,其将原因归咎于经济环境的变化。Klarna 在今年 5 月融资时的估值仅为 300 亿美元,较去年融资时的 500 亿美元缩水了 35%。而另一家竞争对手 Affirm 的股价甚至已经暴跌 74%。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尽管 " 先买后付 " 的未来面临重重挑战,但苹果依旧选择了在这个节点进入该行业,因为苹果手中有着难以撼动的底牌。
Apple Pay Later(先买后付)有 Apple Pay 的坚实支撑,相比于第三方平台的 " 先买后付 " 服务,苹果自己第一方的服务显然更具优先级。苹果将其内置于 Apple 钱包中,让用户无需改变支付习惯就能使用。
简单来说,就像国内电商平台上自带的 " 花呗 "、" 白条 " 等使用率远高于第三方信用贷。
更重要的是,数据显示,目前全球 82.29% 的 " 先买后付 " 消费发生在线上,仅有 17.71% 是线下消费。iPhone 不仅在美国拥有超过 50% 的市场占有率,Apple Pay 还支持 NFC 支付,完美涵盖了线上线下 " 先买后付 " 市场,而这也是其他第三方 " 先买后付 " 公司望尘莫及的。
因此,苹果进入 " 先买后付 " 市场,显然会成为该行业的 " 搅局者 "。至少从资本市场的反应来看是如此。
2021 年彭博社首度曝光苹果与高盛合作推出 " 先买后付 " 消息的次日," 先买后付 " 的头部公司之一的 Affirm 的股价立即下挫 10%,另一家 AfterPay 则下跌 9.6%。而在苹果宣布推出 " 先买后付 " 后,Affirm 的股价再度下跌 5%。
如果 Apple 能引领 " 先买后付 " 市场的第二次革命,是否能驱使中国手机厂商推出类似功能呢?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首先苹果此项服务能不能通过国内监管机构审核就是一个问题,再者,小米已经有类似服务了,但它们的共同问题是,在电商平台的信用贷面前,几乎都缺少用户。
所以,综合来看," 果呗 " 可能适合美国,但大概不会适合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