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不好商业故事的共享充电宝,还在想尽办法“割韭菜”

时间:2022-03-10 08:22:46       来源:ZAKER新闻

长跑多年,共享充电宝们还是没能讲好商业故事。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小电科技正面临着剧烈的人事动荡,预计裁员约 2000 人,波及运营、KA、产品等多个部门,约占公司总人数的近 40%,且未承诺赔偿。

小电科技方面虽否定了该说法,但目前来看,小电科技、怪兽充电、竹芒科技、来电等多家头部公司,乃至整个共享充电宝行业,面临的形势都不乐观。

回看共享充电宝行业,可谓 " 出道即巅峰 "。

2015 年,共享充电宝行业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增长率连续 3 年超过 10%。2017 年后,各家企业纷纷入市,共享充电宝被资本推向风口。

2019 年被认为是行业发展的关键一年。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 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已达到 3.05 亿人,2021 年增长至 5 亿左右。

随着整个市场的发展,平台盈利空间也迅速提升。据艾瑞咨询预测,2028 年中国共享充电宝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 1063 亿元,2020 年至 2028 年复合年增长率可达 36.2%。

但共享充电宝的生意并不牢靠,甚至饱受争议。" 偷藏、砸抢柜机 " 等新闻和竞争相关的多起诉讼纠纷时常见诸报端,外界逐渐形成对行业的刻板印象——暴力争夺、野蛮生长。

从用户角度来说,多数用户只关心能不能随手借到充电宝,对品牌和产品的忠诚度以及差异化辨识度则并不明显。这也让商业模式过度依赖渠道,高流水、低利润以及需要高投入铺设线下网点等特性,使得大多数中小玩家被淘汰出局。

除此之外,变现模式单一、没有技术壁垒、产品服务同质化等,也是共享充电宝行业一直存在的问题。只是行业早期有着资本对 " 共享经济 " 风口的趋之若鹜,从而让各平台忽略了背后潜伏的危机。

热潮退却后,行业陷入僵局。作为 " 共享充电宝第一股 " 的怪兽充电,上市之初的发行价为 8.5 美元 / 股,市值高达 21 亿美元。截止 2022 年 3 月 4 日收盘,怪兽充电宝的股价已跌至 1.16 美元,总市值仅剩 2.89 亿美元,市值已经蒸发 86%。

街电和搜电合并而成的 " 竹芒科技 " 也频频传出裁员消息。美团共享充电宝同样采取了收缩策略。据媒体报道,2021 年 7 月,美团共享充电宝负责人高程已经离职,该部门的诸多 BD 目前已经转至美团优选,美团充电宝正在抛售自营点位,直接交由代理商接盘运营。

品牌们陷入盈利焦虑,却把压力给到用户,纷纷实施 " 涨价大法 "。从 5 毛到 3 块,部分热门站点以及节假日的景区甚至会出现 10 元每小时的共享充电宝。有网友调侃称,用共享充电宝给手机充电,比用充电桩给特斯拉车充电还贵。

疯狂的涨价引发了监管部门注意,2021 年 6 月,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会同反垄断局、网监司召开 " 共享消费 " 领域行政指导会,要求企业增强合规意识,规范价格行为和竞争行为。

在涨价之外,共享充电宝乱收费的问题也格外严重,在黑猫投诉、电诉宝等平台,小电、怪兽充电等平台均拥有数以万计的投诉,其内容超过九成都是控诉平台乱收费。

据媒体调查,40% 的消费者反映充电宝在已经归还后很长一段时间还在计费。有 23% 的消费者反映在使用完充电宝后,难以找到空余机柜,导致无法及时归还而被持续收费,联系客服也无法提供解决方案。

另外还有租借容易归还难,充电速率过慢,过度收集并传输个人信息等等,也是被广大用户诟病已久的多个乱象问题。

这种消耗消费者体验、不寻求商业模式突破的方式,显然不长久。共享充电宝持续被用户诟病 " 割韭菜 ",越来越多消费者不愿再为共享充电宝的服务买单。如果品牌们拿不出合理的解决方式,恶性循环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但从目前各家的做法来看,基本采取了三种主流的破局策略。一是上市融资,但市值蒸发近九成的怪兽充电,基本已成为 " 前车之鉴 "。这也表明,资本市场保持理性,共享充电宝的上市之路并不好走。

二是从直营为主转向拥抱加盟、代理模式,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直观地降低运营成本,但缺点则是会进一步缺失对服务品质的把控力。

三是探索第二增长曲线,比如怪兽充电在探索广告 + 白酒业务。怪兽充电去年 4 月推出了白酒 " 开欢 ",利用利用线下点位资源推广白酒产品。

小电科技在招股书中透露要挖掘 To B 数字营销服务,为点位的合作伙伴及商家提供短视频及直播营销解决方案。竹芒科技则是发力物联网、智能硬件方向。

整体看下来不难发现,没有一套解决方案是聚焦在提升共享充电宝主营业务的服务品质及体验的。

关键词: 解决方案 商业故事 市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