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IT >

三十而已为什么“转管理层”不是躲避职场中年危机好办法?

时间:2020-09-28 16:32:04       来源:千寻专栏 舍予兄

最近发现很多朋友说到了一个共识:20多岁的时候,大家都是打工,每个人差别不大。但过了30后没几年,突然发现人和人的分水岭就出来了!

有些人30多岁,在北上广混的风生水起。比如在我身边,2015年前入职大厂的一票朋友,一般在杭州保底2套房,平时叫出来吃个饭,话题离不开孩子的高端教育和一年几次的国际游;

还有的人干脆就辞职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了,比如前段时间从宇宙条30岁不到退休的程序员郭宇,赶上红利钱赚够了,决定离开好好想想自己将来要做什么。

但更多的人就没有上面这么好的境遇了。

过了30岁,除了发际线和体重在上升,精力体力齐齐下降。上进一点的,管理着一只10人以下的小团队。尽管很努力,很多人的年薪却卡在了20~30万这个区间,每个月紧巴巴地还着贷款和信用卡。

如果不幸早几年没在自己工作的城市上车,还要纠结要不要把房子买回老家,小孩的教育问题怎么办?总之,越接近35岁,看到公司新来的年轻人越觉得过得提心吊胆,在职场也越来越焦虑。

上面两拨都是学历背景相似的普通人,为什么他们会在30~35岁形成了这么大的差异?

01

为什么“转管理层”不是躲避职场危机的好办法?

让一个人陷入职场中年危机的原因很多.但最大的原因,是虚度了30~35岁之间的关键五年。

如果你长期观察这些陷入职场被动的35岁人士,你会发现他们早在30岁开始,就喜欢用2种典型的错误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错误想法1:我可以通过“转管理层”躲过职场中年危机。

很多27、28或者30出头的朋友,认为自己顺利渡过35岁的职场危机的方法,就是晋升公司的管理层。“想未来的路干嘛?到时候我一定已经升到管理层带团队了,不会还在从事执行的工作了。”

我认识的做技术的朋友,十个里面有八个是上面这么想的。

但抱有这样想法的人,往往最终会被打的措手不及,因为这种麻痹式的想法,从根源上说,就不具备可行性!为什么“转管理层”并不是对抗35岁职场中年危机的好方法?

首先是一个基本的概率问题,因为职场不是学校,并不是一个严格按成绩排名决定座位的地方。

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企业,扁平化管理都是一项基本的趋势,一个事业部,从执行层到小团队组长(组长依然属于执行层)再升到部门总监,汇报给CEO;在这些层级中,能给普通员工努力争取的只有1个层级。从客观的概率上说,那么多人瞄准1个总监的位子,怎么可能人人都能成功转向管理岗呢?再说,还有空降高管呢。

退一万步,就算你在职场逆袭成功,成了百里挑一的幸运儿,过关斩将,干到了一家非一线企业的部门总监,用自己的发际线顶住了公司每个月源源不断的业绩压力。

突然!2020来了,疫情重挫之下,你所在的公司可能连存续都出现问题,这时候你发现,削尖脑袋争取到的总监的岗位,也不能确保人在职场的安全上岸。

错误想法2:我可以用“经验”与年轻人竞争。

如果你这么想,那么我问你,在你眼中,

职场是马拉松还是短跑呢?

一直以来,人们都是喜欢用马拉松比喻长期主义的竞争,这很正常,过去人们的生产工作方式单一且缺乏变化,比拼的就是长期主义,想想为什么工厂里的老技术员吃香?你的父母辈是如何在体制内安然渡过了大半生的。

但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到今天,你会发现,套用到职场的竞争中,哪里是马拉松?成了每1~2年变换一次规则换一次赛道的短跑比赛,甚至你在奔跑,你的对手可能在开车!

人工智能,区块链,智慧城市,5G;新名词和新技术纷至沓来,对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每一个人时刻保持学习和尝试,在不断地尝试和挫败中寻求新道路。

这时候“经验”就常常成为了一个人固步自封的陷阱。

身边很多过了30岁的人,反而在大变化的时代里,失去了年轻时最可贵的品质——对新事物的好奇心。

著名的《银河系漫游指南》作者道格拉斯·亚当斯,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科技三定律”来反讽这种中年以后,认知能力下降的现象。

任何在我出生已有的科技都是日常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任何在我15-35岁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要遭天谴的!

不妨在自己的内心对照一下: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学习新事物?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讨厌综艺节目中的小鲜肉?

你有没有开始看不懂流行文化和年轻人的表达方式了?

你是否对网红经济的发展漠不关心?或者看了几篇李佳琦的文章,认为直播不过是电视购物的2.0 ?

如果上面的这些你中了任何一条,好好想一想,有可能你真的老了。

02

30岁后大部分普通人,是从哪开始掉队的?

我一直在想,一个人35岁被职场淘汰,本质的原因是什么?最近一件给了我很大的触动的事情。一直以来,因为自己所在的行业群比较多,我偶尔会在朋友圈客串一把猎头的角色。这对我来说是举手之劳,也可以切实地帮到两边的朋友,何乐不为呢?

就在前段时间,有阿里的前同事委托我帮忙招聘一名公关:要求是熟悉二次元和B站视频剪辑人才,这个岗位最高可以谈到阿里高级公关专家(P8)的级别,且没有年龄限制!

待过阿里的人都知道,从P7升到P8有多难。内部晋升的机会并不多,大多数时候是亟需引进外部技术人才补充团队的时候,才会给出这样的待遇。

我因为已经创业了,不然说句实话,可能这个机会我就自己上了。

我将这条需求发布了十几个公关市场人的群后,本来以为会收到很多简历。

但非常可惜的是,虽然不少群里大家都对岗位的需求展开了议论,但大多数人都表示,自己不能满足招聘条件。

这就是我所在的品牌公关圈的现状,很多业内人士,也只具有维护维护传统媒体,帮企业写几个广告通稿的“多年经验”。

而如果玩B站你会知道,视频剪辑和vlog的拍摄,通过自媒体的渠道去做自我表达,几乎是一半以上00后都掌握了的技能。

相比80、90后;现在的00后真的是人均网红,后浪凶猛。

而我们大部分人喜欢将35岁的中年职场危机,归咎于精力下降,兼顾家庭等客观原因,总之啊,一切都是客观现实的错!

但就是不愿意直面一个事实:

很多时候并不是年龄和年轻人淘汰了自己,而是自己的工作技能,已经不能再满足日新月异的职场工作要求了。

03

现在的“新职业”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机会吗?

很多人看到这里也许会问:我还有机会吗?

有有有,当然有!一听到有人这么问,吓得我赶紧接着往下说。

给大家看几条最近的新闻,试试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现象1:6月23日,上海市发布了2020年第一批特殊人才引进落户公示名单,李佳琦作为“特殊人才”落户上海,而他在上海购置的1亿多的豪宅成为了头条新闻。

现象2:今年7月,国家三部门又发布了9个新职业,“互联网营销师” “在线学习服务师”等新职业成为国家认可的新职业。(“互联网营销师”的代办就是带货主播)

现象3:人社部联合钉钉发布首份《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显示未来5年新职业人才缺口超3000万人!有意思的是,这份报告中,年龄并没有成为一些中年人才从事新职业的阻碍。

现象4:近日教育部明确了高校就业的指标,其中明确指出“公众号博主”“自由撰稿人”“电子竞技工作者”属于个体劳动者,应纳入就业。其中特别强调,自媒体内容采编以78.8%的线上办公率,成为疫情期间工作效率受影响最低岗位。

很多人会问:自媒体和网红经济受到国家认可,和我有什么关系?

难不成就我还能成为李佳琦,成为papi酱吗?

欸?这里如果往下深究,又牵扯到另一个职场的认知误区了:

自媒体,到底是一种职业?还是一种当下的工作能力?

热播剧《三十而已》中,毛晓彤扮演的钟晓芹是个很有意思的角色,虽然缺乏很好的职场机会,但是却通过写作收获了人生价值,从物业公司职员切换到新职业撰稿人的过程中,钟晓芹这个角色得到了成长,也推动了后面剧情的发展。

在英文中,代表网红的单词是“influencer”直译可以是“有影响力的人”。从语言的角度上来说,国外对“网红”的理解显然要客观地多。不像国内带有一定的偏见。

所以国外将“网红”看做一种工作影响力,但在中国,很多人可能更习惯于将“influencer”当做一种和自己无关的职业。

如果你在职场,下了班还在做“influencer”,很多人就会认为你不务正业。但请你特别清晰地认识到一点:这些置评你的人,并不会为你的职场竞争力和前途负责。

看到李佳琦上新闻联播,大多数人都不会去思考事情的本质:直播网红成为国家认可的工种背后的产业结构变化,而是更喜欢花时间关心表面的八卦,比如:李佳琦的1亿豪宅买在了哪?

普通人只看表面,而不关注内在的逻辑,而看到这里的你需要明白一点——新职业出现背后,是新生产关系正在逐渐成型!什么是新的生产关系?就是一件商品从生产到销售过程中,人与人的协作方式、环节中的利益分配,产生了结构性变化!

换言之,如果技术突破带来了生产力的变化,那生产关系就比如要调整与之相适应。

李佳琪是顶级“influencer”,是因为他能影响很多人的消费决策

以直播带货深度改变了零售业为例。

过去主流的线下零售只是1对1的销售,而现在一个头部的影响力主播却可以是1对数百万的互动;

相比前者,后者的效率明显高得多;而且更有利于缩短供应链环节和线下柜台渠道环节的成本,这种新的更有效率的模式一旦形成消费习惯,结果往往是不可逆的,这就是生产关系的变化。

如果你从事的职业,刚好处在“成本”或者“渠道”的环节中,那么如果不转型,遭遇淘汰将会是你的宿命,无论你是不是管理层,有没有经验。

04

接下来要我们怎么做!?

可能你不知道,目前职场最有危机感担心自己事业的人群,居然是曾经在风口浪尖上的90后。

一开始有点诧异,后来想通了,现在90后慢慢也30岁了。

这届90后面临的社会环境,真的太难了。

熟悉我文章的朋友知道,一般在文章后半段,我会着重谈“怎么做”的问题,因为每个可以坚持看到这里的朋友,想必都会对自己所处的生活和职场环境有了新的思考。

接下来我尽量梳理出了一些通用的规则,帮助大家从中获得启发和方法,顺利切换到新职业的赛道里。

1、对当下变化清晰的认识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后疫情时代带来的改变,不是我们“挺一挺,过去就好了”而是“永久变化了”!承认这一点是后面所有改变的前提。

1)高度的线上化大量代偿了过去线下的渠道模式。打个比方:淘宝直播卖口红+折扣的模式,可能对线下的柜台渠道销售产生大量的冲击。过去一个优秀的导购可能是一个普通导购业绩的5倍,但现在最好的导购可能是过去的一万倍。

线上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高度的头部集中化!头部玩家赢者通吃,一个李佳琦的成功背后,可能是很多旧岗位人员的失业,因为他们不再被需要了。所以你才看到,前段时间董明珠直播带货,为什么让格力的线下渠道商们如临大敌。

但这一切都是不可逆的,直播趋势背后,是家电零售的渠道正在深度变革。

那么你会问,如果我做不到头部了,是不是就没有机会了?当然不是,所以我们说第二点

2)一旦场景和技术的更新迭代了,用户涌入,行业赛道不久后就会不断细分,逐渐地激活了社会和经济的潜在需求,并创造了新的市场,也使得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日趋多样。现在淘宝直播、B站、抖音和各种自媒体平台的崛起,激活了大量的关注需求,好比自媒体第一波红利时,每个人都只知道Papi酱,咪蒙;但之后就百花齐放了,各路KOL都能找到自己的市场。现在在淘宝直播,有人甚至每天拼乐高,晒汉服,都可以赚到大量的流量。

而你所要做的,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垂直领域,再做出影响力。

2、至少要有一项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技能

一直以来,很多朋友问我要不要在工作间隙做自媒体,我的回答都是一样的。

你尽管去尝试!

要是实在受不了有一些人评论你不务正业,给你个建议,把自身业务和自媒体结合起来一起做,这样可能会有利于你心无旁骛地着手去打造自己的“influencer”。

这并不会影响你的主业,相反它可能给你带来更多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比如b站up主,自媒体大号的运营,拥有这些经历,可以让你在公关市场行业收获更多的机会和发展。抛掉“稳定饭碗,日复一日”的想法,而是代替以“灵活就业,敏捷生存”的价值观。

你可能成为一个公众号作者,一个B站up主,一个抖音小网红,或者淘宝直播上的小卖家,花时间去做这些事,可以让你收获更多工作外的世界。这些都可以大大提高你的职场人脉和商务资源。

不过我们需要强调一个重要原则:一个人至少要有一项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技能。

所以,在你开始研究如何成为“influencer”之前,在某一件擅长的事上打好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李佳琦,人家首先是口红一哥,其次才是头部的直播网红,这背后支撑他的是他的专业水平。所以不管是写作、拍vlog、甚至做PPT,至少掌握一项大众熟悉接受可以对外表达的技能非常重要。

3、可以从模仿开始,同时保持终身学习

如果你不知道要怎么开始,那么记住:模仿是熟悉一个领域最快的方法。

找到自己希望涉足的领域任何做到头部的大牛,列一份3~5个成功的业内玩家的清单,有选择性地copy,大牛所有运营细节肯定是经过了无数次试错了调整得到的。

所以认真分析和模仿他们的优势和细节,是一个避免少走弯路的好办法。

记住,先模仿,再独特。毕竟拙工抄,巧匠盗嘛,这句话可是乔布斯发扬光大的。如果你缺少基本的行业知识,比如很多年轻人希望从事电竞行业,或者希望学习视频剪辑;但是缺乏最最基本的行业知识,那么,认真找个学习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可能是更为迫切的目标。

现在的网课平台很多,除了淘宝大学、B站、网易云课堂、甚至钉钉都可以免费获得相应的技能教育。

人社部预计未来5年,新职业的人才缺口超过3000万!目前在钉钉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就可以找到第一批的新职业在线学习课程。

能学的东西这么多,到底要怎么选呢?

在这里倒是可以给大家一些参考标准,如何快速判断一项新职业够不够新,是不是符不符合更有效率的模式,以比较典型的新职业——直播带货为例:如何自己的职业是不是更有效率的模式:

1)是不是1对多的高效模式

2)能不能创造更有效的行业价值,尤其是缩短产业链的多余环节

3)能不能有效帮助他人减少成本,尤其是消费者的决策成本

4)长远看,能不能积累你在职场的influencer(我们前面专门解释过这个词)

只要满足框中的两条以上,我个人觉得就应该就是一个不错的新职业。

4、用钢笔写目标,再用铅笔写方法

著名心理学家Angela Duckworth在他的代表作《坚毅》里有一个观点,用一支钢笔写目标,一支铅笔写方法。大目标用钢笔写,代表着大目标(人生理想不会改变),不能擦掉,用铅笔写方法路径,可以擦掉,可以不断地改变方法非常灵活,你可以尽情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

比如一个北上广普通青年,他的大的目标可能就是留在北上广事业有成成家立业。

那为了实践这个目标,你可能就有很多方法,其中之一也许就是成为行业的知名人士。

大目标是不变的,这样人才会坚定,但如何成为这个人,方法和路径是可以不断尝试和修改的,他可以可以在职场努力争取机会,也可以试试最火的平台,比如利用公众号,b站,抖音,今日头条等等去自我表达;

但如果发现这些平台竞争激烈让你遭遇了冷落和挫折,没关系,他还可以擦掉铅笔的路径迂回修正,去寻找同类玩家多的垂直类小平台小圈子。

为什么我们强调,要尽量做自己感兴趣甚至热爱的事情,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一遍又一遍地忍受挫败,鼓起勇气不断尝试,甚至无视早期的无金钱回报去做这些事。

找到一件自己喜欢,同时也能被社会接受任何的事非常重要,如果被你试出来了,我只能说,恭喜你朋友,你真的很幸运。

(千寻专栏 舍予兄)

关键词: 职场中年